第二部分 外国篇 第51节 西班牙:交流的孔道
阿拉伯人早在公元8世纪初就已征服了西班牙半岛。公元750那年改朝换代,阿拔斯王朝的屠刀下,有一个倭马亚王室的后裔经历千辛万苦,侥幸逃脱了性命,远涉重洋到达西班牙,他在那里得到倭马亚王朝旧臣的拥戴,建立起后倭马亚王朝。等到统治逐渐稳固之后,这里的哈里发们也没有忘记偃武修文,鼓励学术,天文星占之学也就在这里形成所谓“西阿拉伯学派”。
西班牙的伊斯兰星占学家们,在理论上一般都追随巴格达的阿尔布马扎(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和在别处的星占学家一样,为了能准确掌握星辰运行的规律,他们自然会致力于编算《历数书》、《天文表》之类的文献,同时也很自然的会致力于探索新的行星运动几何模型——当然,对于探索精神和客观条件相对不足的星占学家而言,他只消在这两方面掌握前人的成果,也就可以敷用了,中世纪许多欧洲星占学家就是如此,在这样的星占学家身上,“天文学”的味道就几乎完全没有了。但是阿拉伯世界的星占学家们,却普遍表现出相当强的探索精神。
后倭马亚王朝著名的天学家萨迦里(Zarqāli),与一些伊斯兰及犹太教的天学家合作,进行观测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编成著名的《托莱多天文表》(Toletan Tables),自1080年编成之后,在欧洲被长期行用,垂二百之久。萨迦里还著有《论太阳运动》,书中记载他通过25年的长期观测,测定太阳远地点在黄道上的运动为1°/229年;《星盘》,专论星盘的结构及使用之法;《论行星天层》,设计出另一种与《至大论》不同的行星运动几何模型。此外他还设计过一种称为S·afīih·ah的改良观象仪。
我们在前面曾谈到过,设计与托勒密不同的行星运动几何模型,是伊斯兰天学界的时尚,而且东西千万里,持续数百年,成为一种传统。西班牙的伊斯兰天学也不例外,萨迦里之后,许多人都追随这一传统,可以提到的有阿布拉(Jābir ibnAblah·,拉丁文名Geber filius Afflae)、比脱鲁杰(alBit·rūji,拉丁文名Alpetragius)二人。此二人都著有一部《天文书》(Kitāb alHayah),前者激烈批评托勒密,后者则试图将早已废弃不用、在托勒密之前由古希腊天学家欧多克斯确立的同心天球模型加以复活。
西班牙半岛上“西阿拉伯学派”的特殊重要性在于,当伊斯兰天学在此处繁荣之时,正值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势力进入西班牙的前夜。当基督教与伊斯兰两个阵营、两种文明在这里短兵相接、相互对峙时,这里就成了古希腊科学和阿拉伯科学输入西方的主要孔道。希蒂对此有很好的概述:
拉丁的西方,正是通过西班牙,最后发现了东方在天文学和占星学方面的启示。主要的穆斯林天文学著作,是在西班牙被译成拉丁语的,……。《阿拉伯通史》,第682页。
在中世纪,阿拉伯人无可争议地成为古希腊学术遗产的主要继承者,现在,他们要在这里向望见文艺复兴曙光的欧洲人转交这些遗产——其中当然永远地保留着他们自己的智慧、创造和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