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国篇 第67节 天区划分
“天”既是人格化的,会与人事相互感应,垂天象以昭示人事吉凶。但天下之大,东南西北,郡国州县繁多,各地的情况又大不相同,吉凶当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天垂象”之后,究竟能从中看出何处的人事吉凶,必须先确立某种对应法则才行。这种天与地的对应法则,就是分野理论。分野理论是军国星占学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在别的古代文明中也曾出现,但中国幅员辽阔,版图万里,严密的分野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第一节天区划分
古代中国对天区的划分,在星占学中应用的主要是“三垣二十八宿”和“十二次”两套体系,依次分述如下:
三垣二十八宿体系
所谓“三垣”,指北天球北极星附近的星群(中国——以及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古代文明——位于北半球,所以古人不知道南天星群)。三垣是:
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二十八宿则是沿着黄道—赤道带(究竟当初是以黄道还是赤道为划分基准,迄今尚无定论)分布的星群,它们又被分成东、南、西、北四方四群,而且各有自己的象征神物。以下依次列出,括号中是该宿常用的别名。
东方七宿,以苍龙象征之: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
北方七宿,以玄武(龟蛇结合)象征之:
斗(南斗)
牛(牵牛)
女(须女、婺女)
虚
危
室(营室)
壁(东壁)
西方七宿,以白虎象征之:
奎
娄
胃
昴
毕
觜(觜觿)
参(参伐)
图29东方苍龙。河南南阳出土东汉画像石中的星象图。左上方为月轮,月中有玉兔和蟾蜍。
南方七宿,以朱雀象征之:
井(东井)
鬼(舆鬼)
柳
星(七星)
张
翼
轸
图30西方白虎。河南南阳出土东汉画像石中的星象图。虎前方有一横一竖三星相联的“星官”,很可能是表示参宿及其辅星“伐”(参宿又名“参伐”)。
古代中国天学一直使用赤道坐标系统,二十八宿被用来作为这一坐标系统的表达方式。具体的做法是为每宿选定一颗恒星作为标准是,称为“距星”;“距星”的坐标位置要经过尽可能严密的测定。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中赤经的那个坐标值,被称为“入宿度”——实际上是该点位置与其所在宿的距星之间的赤经差,但由于距星坐标已知,故与现代的赤经可以等价。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中赤纬的那个坐标值,被称为“去极度”,即与北天极相距的度数,“去极度”等于赤纬的余角。
二十八宿体系有两个特别令人迷惑不解的特点:一是不均匀划分——各宿有宽有窄,而且相差悬殊,最大的达到三十几度(井宿),小的则只有几度(如觜宿、鬼宿)。二是各宿的距星大多是中等偏暗的恒星,几乎没有亮星。古人既已不作均匀划分,沿线不乏亮星可选,为什么要舍亮就暗?各宿宿度如此参差不齐,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这些疑问,迄今未有令人满意的解答。至于二十八宿体系的起源问题(古代印度、阿拉伯等处也有这样的体系),更是一个使人百试百惑的不解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