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国篇
第70节 一些非主流的体系

    上一节所述天地对应体系是古代中国星占学中分野理论的主流,也是所有经典星占学文献普遍使用的体系。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分野体系,虽未被广泛使用,但也在一些星占文献中被保存下来,兹略述如次:

    一、“国次星野”

    见于李淳风《乙巳占》中:《乙巳占》卷三引《诗纬推度灾》。

    国:结蝓之宿(据说即室宿)。

    鄘国:天汉之宿。

    卫国:天宿斗、衡。

    王国:天宿箕、斗。

    郑国:天宿斗、衡。

    魏国:天宿牵牛。

    唐国:天宿奎、娄。

    泰国:天宿臼虎,气生玄武。

    陈国:天宿大角。

    郐国:天宿招摇。

    曹国:天宿张、弧。

    其中鄘、唐、陈、郐、曹等,都是春秋时代的国名,不见于后来的十二次体系中;对应的星也超出了二十八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星官(其义详见下一章)的名称。这个体系或许只是古书中零章断简的拼凑,但其中也可能包含了一些早期史料。在传世的星占学文献中,这个体系未见使用。

    二、二十八宿与二十八山

    这是一种将二十八宿与天下二十八处山一一对应起来的分野体系,亦见于《乙巳占》,以下分四方四群列出:

    东方七宿

    角岍山

    亢岐山

    氐荆山

    房壶口山

    心雷首山

    尾太岳

    箕砥柱

    北方七宿

    斗析成山

    牛王屋山

    女太行山

    虚恒山

    危碣石山

    室西倾山

    壁朱圄山

    西方七宿

    奎鸟鼠山

    娄太华山

    胃熊耳山

    昴外方山

    毕桐柏山

    觜陪尾山

    参嶓冢山

    南方七宿

    井荆山

    鬼内方山

    柳大别山

    星岷山

    张衡山

    翼九江

    轸敷浅原

    上面右栏中的名称,全出于《尚书·禹贡》。其中如“九江”、“敷浅原”等很难断定是否为山,李淳风也只说是“以《禹贡》山川配二十八宿”。但是这种将名山与天上星宿对应起来的理论,倒确实有深远背景。李淳风谈到此事时说:

    其山各在十二次之分,分野有灾,则宿与山相感,而见祥异。《乙巳占》卷三。

    而中国古代久有天地相通的神话,这神话中的上天之梯不是别的,正是一座山——著名的昆仑山。《淮南子·地形训》。此外还有关于昆仑山上“天柱”的神话: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神异经·中荒经》。

    这些都与“宿与山相感,而见祥异”的思想一脉相通。不过这种分野体系在星占学实践中也几乎不见使用。

    三、“月所主国”:一种时间分野

    这是一种在星占学史上非常值得注意的分野体系。虽然十分简单,却很可能潜藏着微妙的信息。这体系原载于一种归于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名下的星占学著作《荆州占》,但《荆州占》已失传,所幸“月所主国”的内容被唐代印度人瞿昙悉达编撰的大型星占学文献《天元占经》引录而得以保存下来: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六十四。

    正月周

    二月徐

    三月荆

    四月郑

    五月晋

    六月卫

    七月秦

    八月宋

    九月齐

    十月鲁

    十一月吴越

    十二月燕赵

    这种分野体系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已经无法确知。它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作为一种“时间分野”,它是中国星占学文献中迄今所有的惟一实例。

    建立分野理论,目的在于解决天象与不同地域中人事的对应问题。这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地域分野”,中国星占学主要走这条途径——前面各节所述都属此列。另一条途径即“时间分野”,将一年或一日中的日期、月份、时刻等分配给不同地域;如此则在什么时候出现有星占学意义的天象,此天象所兆示的人事吉凶即“应”在与此时间相配的地域中。这种“时间分野”系统在古代埃及星占学中被广泛使用,而在中国星占学的历史文献中也能见到一例,自然就值得注意了。

 

| 联系作者 | 占星软件 | 友情链接 | 星座排行 | 本命占星 | 运势推测 | 合盘分析 | 卜卦占星 | 回到首页 | 网站地图 | astrolog32 | ze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