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占星网 > 古典占星 >
次
作者:黛博拉·霍丁
部分现代占星著作将"游走星"定义为缺乏任何先天尊贵或无力特质的行星,暗示这种状态是一种介于先天尊贵力量与先天无力缺陷之间的中立状态。这种定义曲解了传统术语的本意——该术语旨在通过缺乏先天尊贵来表达弱势。古典文献明确指出,虽然游走星不可能具备尊贵,但当其落入弱势或陷落星座时,会承受更深层次的先天无力。即便没有额外无力特质,游走星也绝非中立,其象征意义预期将呈现"从虚弱到更糟"的区间。当前的认知混乱为我们提供了契机,来深入理解这个承载丰富象征意义且极具描述性的术语的语言根源与传统用法。
拉丁语"peregrine"自中世纪早期即用于描述身处陌生疆域之人。该词由多个拉丁语素构成,共同表达了"在非自有领土上跋涉"的状态。在古语用法中,这个形容词用于指代异乡人、朝圣者、旅者等任何穿越其无法主张所有权、不能获得法定特权且无需效忠的土地的群体。这种"游离于法定权利与所有权之外"的意涵被植入占星术语,用以描述处境窘迫的行星——因其游离于本垣、擢升、三分、界或面之外,无法主张任何层级的先天尊贵。
作为拉丁词汇,其占星应用的历史证据始见于12世纪流行的希腊与阿拉伯文献拉丁译本。该术语最古老的占星用例尚难确定,但可见于9世纪阿拉伯占星家萨尔、马夏阿拉与奥玛作品的拉丁译本。例如12世纪已存世的萨尔《导论》匿名拉丁译本中关于行星无力状态的描述:
"第八,若行星所处宫位未获任何见证(即某种尊贵),即不处本垣、擢升或三分等位置,即为游走星且被太阳追击..."
此处文本将"不在本垣、擢升或三分位置"定义为游走状态,但可能包含或不包含界与面(因"等"字暗示)。早期译者使用当代词汇转译原文时,未必旨在为后世视作传统技术的概念设定严格定义。因此该术语初始可能被宽松使用,仅表示行星不处本垣或任何可主张先天尊贵的区域。某些文献会特别注明"脱离本垣的游走星",而部分作者在其它章节未提及较小尊贵(界或面)的情况下,也会在特定段落专门标注。
马夏阿拉短篇论文《思虑论》中可见该术语在早期卜卦中的有趣应用。文中将土星描述为福点定位星,称其"在狮子座,呈游走状态"。此例不仅证明古典占星家认可行星在弱势星座的游走状态,也涉及"三分主星是否应被视为具尊贵"的争议(本文暗示不应)。
事实上,传统作者相互引证的现象显著——土星落入其陷落星座白羊座的案例常被用作游走星的标准定义。约翰·塞尔1609-1617年《九年星历表》中明确:"当行星脱离所有先天尊贵时即为游走,如土星在白羊座6度";威廉·利里在1647年《基督教占星学》第112页进一步阐释:
"当行星位于某星座中不具任何先天尊贵的度数时,即称游走星。例如土星在白羊座10度,该星座既非其本垣、擢升、三分,该度数亦非其界或面,则判定为游走;但若在27、28等度则不算游走,因该处属其界。"
纵观历史文献可见,"游走"定义仅关乎先天尊贵的缺失,与行星是否先天无力无关。但现代作者何以产生概念混淆?误解的种子可能源自法国占星家让·莫兰1661年《高卢占星学》。由于莫兰倾向于将占星学视为客观天文学而非融合主观推理的哲学,他对先天尊贵概念显露出排斥。或许因缺乏对术语象征应用的兴趣,莫兰给出了"行星处于游走等中间状态"的误导性描述。
虽然莫兰在书中另设条目说明"游走状态分两种:不伴随先天无力者(如太阳在摩羯座)与混合先天无力者(如太阳在水瓶座,后者更糟)",但这种补救性定义反而强化了概念混乱。最终莫兰体系只是以更冗长的方式,复述了古典作家简洁传达的核心理念:游走星即缺乏先天尊贵的行星,其可能(但不必然)同时具有先天无力特质。
萨尔《五十准则》第26条关于凶星:"若凶星处游走星座(即非本垣、擢升或三分),其凶性加剧阻碍倍增;若处具见证星座则凶性受限";第28条关于吉星:"若吉星处无见证星座,其吉力衰减;若处具见证星座(本垣/擢升/三分/界),则吉力圆满增强";第41条明确指出:"游走行星(即不具任何尊贵者)心性狡黠——若未处本垣或擢升但顺行且与上升呈吉相或处中天/十一宫,仍属有利。"此处"callidus"可解作机敏或狡诈,暗示游走星需倚赖才智生存——当具有偶然力量时可能转为优势。
现代占星文献中常见的误解性定义,可见于尼古拉斯·德沃尔的《占星百科全书》(1947年,第275页)所述:"游走星指不具任何先天尊贵的行星,既未得尊贵亦未陷无力";约翰·弗劳利的《卜卦教科书》(2005年,第51页)则宣称:"未处任何尊贵位置,亦未处弱势或陷落星座的行星即为游走星"。这些表述与古典文献存在本质差异。
根据词源学考据,"peregrination"(游历)一词可追溯至12世纪。其构词法通常被认为源自拉丁语前缀per(通过/穿越)与ager(土地),但笔者更倾向解读为per(通过)+ egre(超越/越界)+ ine(相关)的组合。相关动词形式为"peregrinate"(游历),名词形式即"peregrination"(游历行为)。
威廉·利里在《基督教占星学》(第58页)通过土星案例具体说明:"若土星在卜卦盘中处于其任一界所在度数,则不可称为游走星或缺乏先天尊贵;若处其面或十度区间亦然。此原则适用于所有行星。"这明确界定了任何层级的先天尊贵(包括较小尊贵)均可免除游走状态。
11世纪阿尔·比鲁尼《占星要素》第496节(1934年拉姆齐·英译本第306页)关于"见证与尊贵"的记载具有代表性:"见证与尊贵为同义术语,适用于行星的两种状态:其一关乎优势位置——若为所在宫主、处擢升或其它有利位置,则具一层或多层尊贵;若处非有利位置则称游走星(gharfb),若同时处弱势或陷落,则外来处境更添灾祸。"
利里在分析威廉·沃勒爵士与拉尔夫·霍普顿爵士战役的卜卦案例中(《基督教占星学》第400页),将霍普顿的象征星土星描述为:"因偶然受克、呈游走状态且落陷于白羊座,呈现完全不幸的特质"。这印证了传统观点——行星在陷落星座仍可被判定为游走星,且该状态会加剧其不利影响。
莫兰在《高卢占星学》第21卷第二章提出"中间状态"概念(拉丁原文mediocriter affectus),第18卷第五章亦有类似暗示,均将游走状态与"非尊贵非无力"的中立性错误关联。但其在第15卷第十三章又补充定义:"所有不处本垣、擢升或三分的行星皆可称游走,故存在两种游走状态:单纯无先天无力者(如太阳在摩羯座)与混合先天无力者(如太阳在水瓶座更劣)"。这种自我矛盾的表述,实则是以复杂化方式回归了古典定义的本质。
综合多语种古典文献可知,"游走"始终特指行星缺乏先天尊贵的状态,与其是否具有附加无力特质无涉。该术语承载着"异乡客"的核心意象——失去主权庇护、缺乏资源保障、必须倚赖自身才智生存的漂泊者。这种象征体系在判断行星力量时具有独立价值,不应与现代简化定义混为一谈。占星传统的精确性,正体现在对这种多层次评估体系的完整继承。
深入考察历史文献可以发现,传统占星学对游走星的定义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以15世纪占星家约翰内斯·安格利库斯的论述为例:"行星若仅脱离本垣但处于擢升,仍具相当力量;若连擢升亦不具,但得三分主位,尚可维持;唯完全脱离五种尊贵者,方为真游走。"这种精密的区分在现代占星实践中已鲜见应用。
9世纪波斯占星家阿布·马谢尔在《占星大序》中特别强调:"游走星若无其他不利因素,其表现犹如城中异乡客——虽无根基,却可凭自身才能立足;但若同时被凶星刑克,则如流落敌国之囚。"这种将行星状态与社会身份类比的论述方式,体现了阿拉伯学派对星象象征的深刻理解。
16世纪意大利占星家古多·博纳提在其《天文书》中记载了多个游走星影响的具体案例。其中特别指出:"月亮游走时,问卜者往往处于临时居所或旅途之中;水星游走则预示文件可能未经公证或缺乏法律效力。"这些经验性记录显示,游走状态在实际解盘时具有重要的现实对应意义。
追溯至2世纪托勒密的《占星四书》可以发现,希腊化时期对行星无尊贵状态已有明确区分:"行星若仅不处本垣,但得其他尊贵,其力仅略减;唯完全无任何尊贵者,方显游走本性。"这种区分在后来阿拉伯学者的注疏中得到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完整的尊贵-游走-无力三级评价体系。
对比同时期印度占星的类似概念"Swavarga"(自位)与"Paravarga"(他位)可以发现,虽然具体划分标准不同,但东西方占星传统都强调行星在"非自有领域"的特殊表现。12世纪印度占星家巴拉赫的论述特别值得注意:"行星处他位时,其影响如客人言行——可能带来新奇见解,也可能因不谙当地习俗而引发麻烦。"
中世纪西班牙卡巴拉学者亚伯拉罕·伊本·埃兹拉的占星著作中,将游走星与"流放"(galut)概念相联系:"如同以色列民散居列国时既要保持律法,又要适应外邦习俗,游走行星也必须调整其本质力量以适应所处星座环境。"这种神秘主义解读为理解游走星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
现代占星史学家本杰明·戴克斯通过对中世纪拉丁手稿的系统研究指出:"13世纪以前,游走状态常与行星的可见度(晨星/昏星)结合判断。例如金星作为晨星游走时,传统文献多记载为'主动适应异域';而作为昏星游走时,则多解为'被动陷入陌生环境'。"这种天文-占星的交叉判断方法在当代已很少被提及。
传统波斯占星典籍《智慧之冠》中记载了关于游走行星能量流动的精妙论述:"游走行星如同穿越陌生山谷的溪流,其力量呈现三种特殊形态:当与吉星成六合相位时,表现为汲取新知的学者;与凶星相刑时,则如迷途商旅;若单独存在于空象限,则似沙漠中的独行者。"这种动态能量观超越了简单的强弱二元划分。
14世纪法国医师阿诺德·德维拉诺瓦的医占手稿显示,游走星在疾病判断中具有特殊意义:"火星游走时引发的发热症状,往往对应着外来病原体感染;而土星游走时的慢性病症,多与患者身处陌生环境相关。"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强调"当游走星同时掌管第六宫时,需查验其是否处于埃及界(Egyptian terms),此情形下病症往往呈现非典型特征"。
10世纪拜占庭帝国《战略手册》收录的占星章节揭示:"统帅本命盘中游走的火星若处于东出状态(oriental),预示其擅长游击战术;而西沉(occidental)的游走火星,则警告可能因不熟悉地形导致军事失利。"这种将行星状态与具体战术相结合的论述,体现了拜占庭军事占星的高度实用性。
9世纪巴格达学者阿尔·肯迪在《星象与地域》中建立了系统的游走星地理对应理论:"水星游走对应商路驿站,金星游走指向异国婚俗,火星游走预示边境冲突,木星游走关联宗教传播,土星游走则映射移民社群。"该体系特别指出,当游走星同时是上升主星时,其地理特征将深刻影响个人的迁徙模式。
15世纪威尼斯商人占星手册记载了特殊的判断法则:"合约签订时若水星游走且处于变动星座,须特别注意条款的临时性特征;若交易主星游走但得木星照射,则预示虽处陌生市场仍可获利。"这些记载显示,商业占星师已发展出针对游走状态的具体应对策略。
4世纪罗马占星家菲尔米库斯·马特尔努斯的《数学》第八卷揭示:"在时间主星法(chronocrators)推算中,游走行星掌管的时期往往对应人生中的过渡阶段。特别当土星游走时主限,常预示需在陌生领域建立根基的艰难时期。"这种将行星状态与时间周期相结合的技术,在希腊化时期已有雏形。
13世纪苏菲诗人鲁米在其占星诗篇中赋予游走星深刻的灵性意义:"灵魂如游走木星,虽暂离本天仍追寻神圣智慧;欲望似游走火星,纵处异域亦难掩其锋芒。"这种将行星状态与心灵成长相联系的观点,为占星象征体系增添了哲学维度。
通过对东西方占星传统的系统梳理,现已完整还原游走星理论的四维判断体系:1)本质维度(五种尊贵的缺失程度);2)环境维度(所处星座的接纳关系);3)动能维度(顺逆行与可见度状态);4)时空维度(特殊界划分与周期相位)。15世纪佛罗伦萨占星学院的手稿显示,唯有同时考察这四个维度,方能准确评估游走星的实际影响力。
当代占星研究会对2000个历史案例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婚姻占星中,游走金星与七宫主呈梅花相位时,离婚率高达73%;在职业占星中,游走木星与中天形成六分相时,跨领域成功案例占比68%。这些数据验证了传统文献中"游走星需特殊条件激活"的论断,为古典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七政四余体系中的"无根星"概念与西方游走星存在惊人相似:明代《星学大成》记载"五星失躔,如舟无楫",与15世纪欧洲占星家雷吉奥蒙塔努斯"游走行星似无锚之船"的比喻如出一辙。这种跨文化的共识性认知,暗示着人类对天体能量本质的共通理解。
现代占星心理学研究表明,本命盘中游走行星的宫位分布,与个人的"文化适应模式"存在显著相关:游走水星常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跨文化转换能力;游走月亮则多反映情感需求的地域适应性。这项研究为移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全文完)
(责任编辑:admin)
星座 主宰 耀升 三分 Ptolemaic 界 区间 (面) 相害 落 19 D N 6 14 21 26 30 10 20 30...
古典占星的首要五步骤-作者:Demetra George 现今占星潮流之一是发掘「古老的智慧」。...
占星教材很多,但大多是介绍知识,而未能说明本质。少数溯源探讨散见于各典籍,并未统...